恢复高考40周年(恢复高考44年)

作者:教育资讯网 2024-08-11 04:48:04 181

今年的高考对于每个考生来说都不平凡。

一群出生在非典病毒肆虐的2003年的学子,17年后,在新冠病毒肆虐的又一年,他们即将迎来人生的转折点!

恢复高考40周年(恢复高考44年)

高考在中国有一种非常特殊的仪式感。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的家庭都对金榜寄予了太多的希望,因为这意味着鲤鱼跃龙门,可以说是重生。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今年是43周年。一代又一代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初期,首次参加高考的考生仅有5.9万人,毛入学率为0.26%。

今年高考考生将达到1071万人,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超过51.6%。

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科举制度,直到1905年,沿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结束了。

西方国家的自主招生方式被纳入我国大学教育理论,并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大学仍然采取独立组织命题的形式,导致学校之间招生结果极不平衡、不公平。

直到1952年8月,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才举行。

高等教育部统一操作考试流程,规定申请条件、考试科目、考试时间、政治审查标准、命题标准、标准答案、评分标准、录取原则等。

今年,全国高等教育统一招生制度正式建立,高考进入新时代。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考暂停。

1977年初,时任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的查全兴劝诫邓小平同志,倡议恢复高考并被采纳。他被称为“主张恢复高考第一人”。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教育招生会议,决定恢复中断10年的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考试,通过统一考试、择优选拔人才上大学。基础招生。

这是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的转折点。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或返乡的知青、转业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会议还决定,招生时优先考虑重点院校、医学院、师范院校、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1977年,因文革影响中断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正式恢复。高考制度的恢复,使我国人才培养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消息一出,全国数千人再次拿起书本,加入了学生大军。

1977年冬,全国统一高考举行,超过570万人怀揣梦想走进阔别十年的考场。这场划时代的考试改变了太多人的命运。

当时,这些候选人的日子并不容易。如果他们想上大学,就只能依靠推荐。如果他们的出身不好,年纪又大了,他们几乎就要告别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了。

1977年,北京高考两名状元并列第一,男考生郭芳和女考生刘雪红。

当时,刘学红还在北京密云。作为一个女人,高考比男人更难,更不容易。

刘雪红考入了北京大学新闻系,她的高考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后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毕业后,刘学红分配到中国青年报社,一步步成为中国青年在线总经理。

这次高考无疑改变了她的命运。

也改变了那些田间的农民、矿业公司的工人、边远地区的军人、下乡的知青。对于他们来说,那一年的高考对他们来说有着特殊的记忆。

“40多年前发生的那场高考,给我的生活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我相信,即使两三年后恢复高考,我的人生轨迹也会与现在完全不同。””。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袁亚湘感慨万千。

那时,袁亚湘已经在家务农三年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民。父亲把恢复高考的消息带回村里后,就去找生产队长,要求给袁亚翔一个月的脱岗复习时间。

在梦想和努力的支撑下,袁亚翔成为团队中唯一考上大学的人。他走出农村,考入了湘潭大学数理系计算数学系。高考,是他的重生!

张艺谋回忆说:“其实我上大学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为了找到出路。说得现实一点,就是想得到免费的教育,包括分配。只要是大学生,你的身份不一样,1982年,我从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广西电影制片厂,此时,我的人生又开始了。回想起来,如果没有高考,很难说一切都会有现在发生了。”

张艺谋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此前,他下乡入队,当了三年农民。后来,他被调到咸阳棉纺织厂当了七年搬运工。北京电影学院恢复高考后首次来西安招生。经过曲折的奋斗,张艺谋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1977年,刚从部队复员、在河南省一所乡镇中学当老师两个月的刘震云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了八年知青的王毅,因为25岁的“高龄”差点错过高考。同样因为年龄差点错过高考的易中田,当时32岁。

这场久违的高考让27万人打开了大学的大门,承载着公平和梦想。知识再次被赋予了足够的尊严和价值,人才的晋升之路豁然打开。

27万人迎来了个人命运的“转折点”,重拾了对未来的信心。他们后来被分配到新中国建设的各行各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说过:“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党员、每一位学生,让他们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创造梦想。”学习。”

时代在变,中国高考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不变的是很多学子改变命运的信念。不变的是国家争取高考公平、重视人才、尊重知识的初心。

互联网行业里,大佬很多,无一例外都不是名校里的佼佼者。

京东刘强东,高考状元,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美团王兴毕业于清华大学。

今日头条张一鸣毕业于南开大学。

那个时代,无数小人物通过高考实现了人生的改变。

那些曾经跳过龙门的人是最令人羡慕的,这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信念:进入大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些人想尽一切办法来攀登高考这座大山。人有无尽的无奈,也有无限的憧憬!

1998年之前,大学生由朝廷分配粮包,就业分配制度开始逐渐暴露其弊端。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各行业人才严重短缺。包分配制度不仅让毕业生没有选择的自主权,用人单位也没有选择的权利。

而且,上任后,胡萝卜和死路之间别无选择。

对于那个分配时代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想要重新掌控自己的命运或者不愿安于铁饭碗的人,辞职或者出国深造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这也导致了1982年和90年代初的两波公务员辞职潮。

1982年王石辞职后,万科应运而生。

李彦宏和张朝阳也曾出国深造,后来成就了百度和搜狐。马云被分配去当英语老师。

雷军和周鸿祎也去了民企,他们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变化。

1987年,政府首次引入“满足供求”的新方法。通过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高校可以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增进了解。

这样,就有36万名大学生分流就业。

同时,国家教委派出4个调查组赴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开展调查。

但结果却发人深省、令人惊讶。一些“骄傲”的大学毕业生被雇主拒绝了。这些大学毕业生还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顶尖大学。

与其说是情理之中,不如说是出乎意料。

事实上,1977年恢复高考后,虽然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但“一考决定人生”的赛制也陷入了长期的困境。“仅分数理论”的长期缺点。

1994年,国家教委开始实施“统一招生”试点。高考实行统一的录取分数线和收费标准,毕业后的工作不再由国家统一分配。

到1998年,国家正式取消大学毕业生包分配制度。大学生也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校园招聘会也大规模出现。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开始找工作。“出海”这个词也出现在校园里。

企业有更多选择,毕业生有更多选择。毕业生要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企业要给予有能力的毕业生公平的发展机会。这就是这次国家改革的初衷。

后来,大学毕业生不再吃香,千千万万的人走过独木桥去找工作,有的欢喜,有的悲伤。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有很多声音说读书没用,也有关于高考有什么用的讨论。

网上有句话说,上大学其实就像坐火车。名牌大学有软卧,普通本科生有硬卧,专科学校有硬座,私立学校有站票。虽然沿途享受的待遇不同,但到达终点站后大家的车票都是一样的。我下了车就去找工作了。我这才发现,我的老板其实并不关心你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只关心你能做什么。

从取消高考到恢复高考,从免费到双轨,从双轨到并轨,从“保分配、御粮”到后来取消分配的高校扩招。

确实,当国家逐步将大学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全民素质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时,现代大学生已不再是20世纪70年代的大学生,而是20世纪70年代的大学生。20世纪80年代。

很明显,高考已经发生了变化。

高考制度的变化,也是国家崛起的变化。有的人迎来了打破计划经济约束的机遇,有的人却要面对文凭含金量被淡化的束缚。

中国教育的现状,让很多人看到了底层家庭勇敢掀起的与命运抗争的浪潮。

与此同时,中国式教育特有的经济也出现了。

学区房投资了一个家庭的一切。

毛坦厂中学振兴了当地经济。

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在高考中脱颖而出,你必须从小就去最好的幼儿园,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上最好的小学和中学,并聘请家教来照顾小孩子。课程直到您的孩子被大学录取。

“再苦,我们也不能伤害孩子;再穷,我们也上不起教育。”太多人遵循这个逻辑,缴纳了大量的智商税。

这些乱象体现的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招生名额背后的博弈、标准化教育带来的顽疾。

还包括万千家庭沉重的经济压力和万千学子面对应试教育的无奈和痛苦。

学校不够,教育资源不够,师资不够,教育质量不高……

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投入不足。

为此,2012年至2018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连续六年达到4%。

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平衡地区差异。《中国青年报》与新浪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89.3%的人认为目前全国重点大学招生指标分布不公平。本意见是事实。

外国人为了北京户口花高价购买无用的学区房,是因为北京本地考生比其他地区的考生有更多的优势和更大的诱惑。

试卷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在政策倾斜面前成了笑话。“高考移民”就是为了对抗这种不公平现象而推出的畸形产品。

整个80年代乃至90年代,大学生一直被视为稀缺资源,被视为“天之骄子”。

高考扩招后,更多的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但价值也在发生变化。

一次高考已经不能承载人生所有的价值阶梯。

关于高考的无奈、现实、希望,散布在中国的每一片土地上,跨越了几个时代。

高考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仪式。以试卷的形式,为你辛苦的中学时代画上句号,让你开启新的篇章。

当然,学习绝对不是没有用的。前面的路还很长。虽然高考不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但文凭的优势依然无形地存在。还有一个强烈的蔑视文凭的链条。名牌大学是软卧,普通大学是软卧。本科生为硬座,专科生为硬座,民办生为站票。

文凭已经是每个人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如果没有这第一步,后面的任何数量的零都将是徒劳的。

然而,迈出第一步并不一定会改变你的命运。

唯一能改变我们命运的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内心的渴望和理想激励我们努力改变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与其说大学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不如说时代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俗话说,随波逐流!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如果你觉得有趣的话,可以点个赞。如果您有什么想要表达的,欢迎留言交流。也许你的观点会更精彩!

我的公众号:智慧说(zhihuishuo_666),用独特的视角谈论你想了解的人和事!快来了解更多有趣的事情吧!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