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时代新世界·守护黄河】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尹泽浩光明日报通讯员马杰光明日报记者彭景辉
“你知道黄河全世界有多少个海湾吗?
几十个海湾,有几十艘船……”
《黄河船夫曲》一首歌,唱出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历史、自身命运的追求。
“风在呼啸,马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歌曲《保卫黄河》凝聚了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昂扬精神,团结了无数仁人志士。
同一条河流,不同的气质,无数人的追求,几千年的梦想,都在这里汇聚。
黄河滋养中华大地,孕育灿烂文化,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不息奋斗、奋斗的历史,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走廊和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要安全屏障。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如今的黄河已成为许多年轻人安家落户、书写人生辉煌篇章的地方。他们有的学以致用,致力于改善黄河生态环境的实践;有的弘扬过去,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黄河文明和汉字文化的种子;有的潜心学习,用精湛的表演艺术讲述新时代黄河两岸人民的故事。快乐的故事.
黄河生态保护者:盐碱地播种绿色
“去年我们的水稻试验田面积达到了340亩,亩产达到了1400公斤!”北方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郭盛伟兴奋不已。“要知道,这在我们宁夏的盐碱地上,长出来的水稻可是不一般啊!”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光。新华社
2009年,郭胜伟博士毕业后来到宁夏工作。宁夏受黄河之水滋润,自古就有“江南堡垒”之称。然而,当时的宁夏面临着水土流失严重、大面积盐碱地等环境问题。作为一名从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员,郭盛伟决定加入韩凤兰教授的工业副产品回收研究团队,开展盐碱土壤改良研究。
研究过程并不容易。“当时粉煤灰的用量比较大,所以我们就从这个角度开始解决盐碱地的粮食生产问题,经过几次尝试,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郭胜伟回忆说,研究团队还尝试过添加腐殖质等方法来改善实验结果,但收效甚微。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试验,他们终于在实验室的“小试”阶段实现了基本目标。
然而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当我们进入‘中试’阶段时,我们的阵地就从实验室转移到了现场。”队员们弯腰犁地,并将实验室的成果应用到贺兰山88亩试验田上。“一开始种玉米,发芽率只有50%左右,团队反复尝试,大家都吃尽苦头。”郭盛伟说:“在田间,不如在实验室里,阳光明媚,风沙吹来。实验结果还得等农作物成熟一个季节后才能见效。”就可以收获了,如果失败了,就得等到明年春天才能重新开始,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黄河之滨,科学家们互相鼓励,共同守护着“前途未卜”的实验土地和苗木。
市民参观郑州黄河主题摄影展。新华社
努力没有白费。2020年,玉米出苗率突破90%大关,亩产超过周边农田产量的30%。与此同时,大米试验也越来越好。工业副产物回收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粉煤灰基改良盐碱土壤改良剂。一石二鸟,不仅解决了粉煤灰的消耗问题,还增加了盐碱地的粮食产量。
此后,试验田和农作物产量逐年增加,但科学家们并不满足于此。“目前试验阶段已取得成功,但稻田吸收粉煤灰的量还有待提高,我们还有很多科研难点需要克服。”郭盛伟说,在这个团队里,那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而真正奉献的日子,叫做“光阴不虚”。
黄河文化传承者:《30岁与3000多岁的对话》
随着黄河流域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这些埋藏在地下的早期汉字又重见天日。“从形态上看,甲骨文与现在使用的汉字有很大不同,但前人仍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其进行解读,这说明汉字自古代甲骨文以来就得到了很好的传承。”骨文和铜文。”河南省安阳市汉字博物馆的80后青年、评论员、社会教育专家杨晓宇为游客讲解甲骨文的历史。
2009年,杨晓宇来到刚刚成立的汉字博物馆,加入了馆内第一批讲解员。三年后的一天下午,山东济南一名8岁的孩子来到博物馆参观。他特意找到杨小玉,让她带他去博物馆,讲解一下甲骨文。
黄河石画创作。新华社
“这个孩子曾经在一本杂志的采访中看到我对黄河文化的介绍,他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里,所以他一定要来博物馆参观和见见我。”杨晓宇笑着回忆,“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对我的影响却很大。以前,我只是把当导游当成一份工作,每天只是接待游客,给他们传递信息。但自从然后,我才意识到,这份工作也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事业:也许一句话就能激发孩子学习汉字文化的热情,这也是我后来转向社会教育工作的原因之一。
许多学者认为,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到印刷术发明后的横竖宋体,汉字的发展和成熟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完成的。汉字文明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晓宇深知传播汉字文明的重要性。
2014年以来,汉字博物馆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汉字文化推广活动,特别是针对中小学生组织了各种活动。“举办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汉字起源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黄河文化的内涵。以甲骨文中的‘人’字为例。甲骨文中的“人”是弯着腰、侧着身子的,形象解释为当时祖先的工作姿势,也被理解为谦虚有礼的品质。杨晓宇希望黄河流域传播的优秀传统文化能让他们了解汉字的原貌和先民的生活状况。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精神品质,让更多的人对自己、世界、人生有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很多年前,杨晓宇在演讲前做案头准备时顿悟了。传播黄河文化是历史送给自己的礼物,她有幸与一条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河流对话。
今天的汉字正在谱写中华文明的新篇章,与之相关的中国好故事将被讲述给世界,讲述给更多、更远的地方。这场“30岁与3000岁的对话”,至今仍在她充满激情的作品中继续。
黄河说书人:卢云馨唱响民生
黄河下游的美景、乡村振兴的故事、保障性住房工程的具体场景,都在山东省创作制作的新版鲁剧《一号村台》中一一展现。剧院。这部剧还没有与观众见面。在创作过程中,主人公梁满仓带领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完成海滩片区搬迁,让群众实现安居乐业梦想的故事,确实耗费了主创人员大量的脑力。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光。新华社
饰演梁满仓的演员查涛还记得创作阶段大家去山东东平县采故事的日子。“当我看到那里的大村台时,我感到非常震惊。以前,黄河沿岸的居民生活条件艰苦,但现在他们都住上了好房子,过着美好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就是这样。”来之不易。”山东省鲁剧院的80后青年演员被当地人的经历“刺痛了心”。
当地一位老人告诉查涛,黄河漫滩地区的搬迁非常困难。例如,海滩地区地面满是淤泥,大型机械无法进行施工。“党员带头,群众响应,靠人力一点点夯土,打牢基础,搬迁工程才能顺利开展。”查涛和他的团队记录了点点滴滴,将新鲜的素材写入剧本。《一号村台》经过多次修改和打磨,现已推出最新版本。
“台词很多,唱腔很多,人物关系也很复杂……演好梁满仓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演完这部戏后,查涛要和30多个角色交谈。这在传统戏剧中是很少见的。
“穷人和富人有话可说。如果他们的话不算数,黄河就会处理它。”剧中一句简单的台词,不仅埋葬了黄河下游人们对生活真谛的理解。——信守承诺、永不放弃,也是查涛面对挑战的内心写照。
“梁满仓是一个典型的‘黄河之滨’,他很‘固执’,自己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做。我也一样,既然接受了这个角色,就一定会演好。”不管有多么困难。”剧中的梁满仓是一位60岁左右的副县长,而查涛则是一位主演小生的80后演员。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在上下班途中、看电视时都在观察中老年人的姿势。
贺兰山脚下,黄河之滨,苍鹭在嬉戏。新华社
艺术来源于生活。查涛和他的团队始终关心黄河两岸的民生。他们希望将更多近年来黄河流域的民生故事和生动的发展故事融入到剧中,写进歌词里。多年来,鲁剧团主创人员经常奔赴民生建设第一线,采集官吏故事、创业故事。
为了把民生故事生动化,查涛和同事们经常为剧中人物的经历写传记,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一言一行的情绪和感受,努力打造一个舞台形象。
“吕剧是诞生在黄河边的剧种,黄河边剧讲述了黄河两岸人民在黄河边的不懈奋斗和幸福生活的故事。新时代。这不仅是鲁剧艺术发展的一次突破,也是一次追溯鲁剧起源的旅程。”查涛表示,要让黄河故事被世界听到,我们作为黄河故事的讲述者,需要不断追问我们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光明日报》(2022年4月26日第12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遨游汉字王国教育课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遨游汉字王国教育课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关于遨…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用手感知汉字教育课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用手感知汉字教育课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诫子书…
2022年4月27日,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方案》号。实施方案提出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
本文将以常见错别字为出发点,从基础知识入手,全面回顾和纠正常见错别字的方法和技巧。文章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1、汉字基础知识;2、常见错别字的分类及纠正方法;3、…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31日讯8月31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规划》的相关情况。(点击图片查看高清大图)记者从发布会上…
2024-11-10 07:00:02
2024-11-10 03:45:10
2024-11-10 00:30:08
2024-11-09 21:10:04
2024-11-09 17:50:03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情感教育课程的实践方法的问题…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家庭教育32课东窗事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