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卓越工程师(如何培养卓越工程师)

作者:教育资讯网 2024-08-10 00:27:44 663

行业大学如何培养优秀工程人才

杨永平

如何培养卓越工程师(如何培养卓越工程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支撑来统筹规划、统筹部署,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指导、指明了方向。搞好新时代科教兴、人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科学技术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归根结底,要依靠高等教育不断培养大批顶尖创新人才。

行业大学由其教育属性决定,在培养优秀工程师等高端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站在新的起点上,行业特色高校要深入把握教育、技术、人才的内在规律和发展逻辑,全面提高自主培养优秀工程师的能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坚持需求导向,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如何打造一支热爱党和国家、爱岗敬业、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是高等教育时代必须回答的问题。对此,行业大学应以强烈的历史创举精神肩负起责任。

一方面,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弘扬思政课和学科,传承培育红色基因,强化思想政治课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锚定卓越。工程师接受了正确方向的培训。

另一方面,要坚持学科和专业引领,以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为导向,推动学科和专业交叉融合与转型,加快战略性新兴学科布局,强化学科建设。“四新”建设,加快培养急需的优秀人才,打造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一流学科和专业生态系统。

“双碳”战略实施以来,华北电力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发布“双碳”行动计划,实施拓展学科专业等六大行动,积极建设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氢能、智能能源、碳储、碳市场等交叉领域学士、硕士、博士一体化学科链不断完善大电力学科体系,不断增强新能源办学势头强劲,为能源电力行业优秀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树立全球化培训理念,打造师生成长社区

优秀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核心力量。

行业院校要进一步拓展培养视野,以整体观念考虑学生培养和师资建设,构建立体工作体系,坚持育人为本、强师队伍,将教师纳入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工程师,让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提高卓越人才培养整体成效。同时,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发展和激励体系,培养和造就足够数量的战略科学家和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团队以及青年骨干教师,努力打造结构合理,工程实践能力强,学历高。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此外,要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共引进、共培养、共享“高精急需”人才和各类高端人才。

在相关工作实践中,华北电力大学始终秉承“让现有的优秀工程师培养未来的优秀工程师”的理念,持续实施新教师、青年教师“工程”工程,选派教师进修学习在行业重点企业生产线上工作了半年。一年来,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卓越人才培养水平显着提升,有力推动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横纵结合、校校一体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格局和企业,取得了显着的教育成果。

深化产教融合,激活校企深度协作引擎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脱节、不匹配的问题一直为业界所诟病。教育、技术、人才融合发展的总体背景为真正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

学校和企业应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深度合作,建立完整的优秀人才培养链条。要切实提高企业联合培训的话语权和参与度,积极推动企业培训环节推进,构建校企目标、计划、团队、资源、机制全链条协同新机制。规模更大。

华北电力大学依托校党委、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平台,逐步构建健全“一企一策一平台”校企合作新机制、新模式,共建校企合作新机制、新模式。能源互联网学院、海上风电以及智慧能源系统联合实验室等几大资金大力支持的校企合作平台,有效实现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和协同联动。企业认可度以及优秀工程师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不断提高。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促进科教融合,提高科研教育成效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行业特色高校要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设计,加强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加强学术诚信体系建设,充分挖掘科研教育资源和科研教育力量,将科研创新资源转化为优质资源。教育资源,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把创新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积极探索科研育人新路径,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素质优秀人才培养。

近年来,华北电力大学依托吴中华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等“国家、省、部、校级”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支持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在科研领域的发展。深度参与国家能源实验室建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培育和校企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努力使参与的基础知识与前沿科学紧密结合大项目、承担大项目、解决大问题,继续采用高水平、高强度的科研训练。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同时锻造精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帮助他们成长为创新领军人物尽快地。

面向未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政策导向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发展信心,主动适应变化,深化产学研融合。以科教兴国、产教融合为抓手,以培养新时代优秀工程师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教育、科教共同体。科技、人才,努力创造新动能、新优势,做无我有为的先锋、人人有才的领军者,推动行业特色高校在新时代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