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酸碱盐专题(中考化学酸碱盐必考知识点)

作者:教育资讯网 2024-07-26 07:33:32 264

原标题:中考化学酸碱盐经典综合期末题详解,百家网首发,关注收藏

在中考化学中,酸碱盐章节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考化学酸碱盐专题(中考化学酸碱盐必考知识点)

本文选自河南省实验中学命题。

但对于第二个问题,这篇文章总结得比较详细。第六层展开非常经典。

第三题变了,变得更难了,尤其是第三小题。

(一)“联合制碱法”可生产纯碱(碳酸钠,俗称碳酸钠)。发明此方法的科学家是()(按字母顺序填写)。

A.拉瓦锡B.门捷列夫C.侯德榜D.张清廉E.屠呦呦F.林则徐

()将14.7%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钠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如下图所示:

当滴加体积V1ml的稀硫酸时,所得溶液可使紫色石蕊试液的颜色发生变化()。

如果将某一时刻反应中的溶液过滤并蒸发,得到两种固体,则图像中与所取溶液的pH值对应的点可能是()。填写“a”、“b”或“c”点。需要一个详细的分析过程。

当滴加100g稀硫酸时,溶液的pH正好为7,沉淀不再增加。此时,将过滤的沉淀洗涤、干燥并称重至23.3g。请计算原混合溶液中氢氧化钠和硝酸钡两种溶质的质量比。

拉瓦锡主要由空气组成;

道尔顿的现代原子理论;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律(表)密切相关;

张庆连测定了锌、铟等元素新的相对原子质量;

屠呦呦因其在抗疟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创制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

林则徐?我笑得肚子疼!历史回到化学!

但请永远记住林则徐的爱国情怀:“鸦片一日不竭,臣一日不归”。

像这样的成分分析或除杂问题如何处理?

请理解并记住以下几点:

硝酸钾钠铵盐易溶于水,不沉淀;

氢氧化物除强碱KOH、NaOH外均易溶,Ca(OH)2微溶,Mg(OH)2、Zn(OH)2、Fe(OH)2沉淀呈白色,Cu(OH)2呈蓝色絮状物沉淀,Fe(OH)3沉淀呈红棕色。Ba(OH)2是可溶的。

初中时有两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BaSO4和AgCl。

大多数不溶于水的碳酸盐,如CaCO3、BaCO3等,可溶于稀HCl或稀H2SO4。

主溶液颜色:CuCl2蓝色或蓝绿色;CuSO4蓝色;二价铁离子浅绿色;三价铁离子呈黄绿色。这些颜色的深浅还与溶质质量分数或水解程度有关。

特别注意上次添加的多余部分!中考将通过。

例如,混合溶液可以含有NaCl、Na2CO3和NaNO3。滴加过量的CaCl2,过滤白色沉淀,然后滴加AgNO3。会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你确定原来的混合溶液中一定有NaCl吗?

不确定!

因为最终生成的沉淀AgCl中的氯离子不一定来自于原来混合溶液中的NaCl。

也可能是第一次滴加过量的CaCl2中含有氯离子造成的。

为了改进实验,将第一滴过量的量改为硝酸钙而不是氯化钙。

现在的情况变成:

然后分析无色溶液B:

第二个问题总结教训

这类问题一定要耐心、冷静地分析。

一层一层剥茧,一层一层剥笋,把想到的都写在练习纸上。

有很多事情要考虑,但我无法把它们全部记在脑子里。

否则,你很快就会头晕。你应该如何进行?

这类问题就啰嗦一句:注意过程中过量添加离子带来的干扰!就像我们分析中举的例子一样!

问题一:送积分。

当加入的稀硫酸体积为V1ml时,从图中可以看出溶液的pH值>7,呈碱性。

因此,所得溶液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蓝色)颜色。

问题2:有点困难。

一定时间后过滤并蒸发反应溶液,得到两种固体。

它们会是哪两种固体?

根据具体情况讨论:

情况一:

场景2:

第三题第三题:稍难。

面对强大的敌人,一定要保持冷静,逐字分析。

当滴加质量为100g的14.7%稀硫酸时,溶液的pH正好为7,沉淀不再增加。这是什么意思?

以下两层含义:

原混合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已耗尽,反应后呈中性;

稀硫酸溶质滴加量为14.7g,分两条路线:一部分中和氢氧化钠;一部分中和氢氧化钠。另一部分使所有的钡离子转化为硫酸钡沉淀,生成的稀硝酸与氢氧化钠反应。

从哪儿开始?

从硫酸钡中沉淀出23.3g。

由此,可以计算出原混合溶液中两种溶质氢氧化钠和硝酸钡中硝酸钡的质量。

一旦找到突破口,就赶紧写。

让我们忘掉困难的氢氧化钠,先得到你应得的分数吧!

不要害怕,保持头脑活跃,努力工作,边讲解边会有想法!

问题3对问题的反思

当然你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

由沉淀的硫酸钡的质量,对应的硝酸钡的质量为26.1g,消耗的硫酸的质量为9.8g;

与硫酸的总质量14.7g相加,则14.7g减去9.8g就是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得到4.9g,则氢氧化钠为4g;

由9.8g硫酸生成硝酸,硝酸与另一部分氢氧化钠反应。另部分氢氧化钠为8g;

此时氢氧化钠总量为4g+8g=12g,硝酸钡为26.1g。

我提供的替代方案是提醒你:对于一些化学计算,你需要建立一个二变量的线性方程组来求解。注意方程的概念。

关于作者

中共党员,中考数学命题组成员,高中教务主任。他还常年负责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

聚焦百家号教育领域,多角度持续发布详细、权威的中考、高考期末题解析。力求让每一件作品都成为经典。

涉及的科目主要是高中和高考的数学和物理,偶尔也会有英语和作文。

期待您的评论、点赞、收藏和分享。

期待您的持续关注。

#中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