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带教育课程,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课本

作者:教育资讯网 2024-09-19 14:50:04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古带教育课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古带教育课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有哪些读书的典故?

带经而锄

中国古带教育课程,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课本

倪宽幼时聪明好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他就在当时的郡国学校伙房帮助做饭,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他还时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

这就是至今为人们传颂的“带经而锄”的故事。由于他勤学好问,得到了西汉著名学者、今文《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的身传亲授。后来又受业于孔子后裔、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所以在经学、特别是《尚书》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被当时的郡国选诣为博士

1,凿壁偷光。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2,囊萤映雪。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就利用它来看书。

3,牛角挂书。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

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

4,三余读书。有个跟着董遇学习的人,董遇不肯教。董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是平时的多余时间。”

5,带经而锄。带经而锄,成语,指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 。常林、儿(倪) 宽家贫,但好学不倦,去田间耕作时,也带着经书,一有空就诵读。后以此典称扬人贫而好学

为什么古代的老师可以使用戒尺?

古代老师可以用戒尺的原因大概有一下几点:首先,是统治阶级的支持。儒家文化从汉武帝时期走上一统天下的历史舞台!儒家文化讲求礼义仁智信,“以下犯上”是被坚决反对和严肃惩处地。其次,是法家思想的被排挤。法制社会既讲法治也强调人权,而在古代是人治社会,人民根本没有法律和人权的观念,只有儒家“仁”的思想。第三,社会生产力底下,人民生活困苦,只有靠科举之路走出困境,深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铁律,所以,家长们对教师极为尊重,对自己的孩子要求极为严格,绝不允许孩子对老师不敬。而现在社会,人民生活富足,谋生的出路多种多样,读书不是唯一的生存法则;加之法家思想的一统天下,人权思想的深入人心,人们不再对统治者唯唯诺诺,仁义礼智信也逐渐被抛弃;读书无用论迅速蔓延;进而“尊师重道”变成了笑话!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还敢拿起戒尺你不觉得奇怪吗?所以,如果有人想把戒尺还给老师,那么他就是与历史发展背道而驰,不会有好结局的!

师道尊严是古时所倡导的,古时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私塾教育,师生关系犹如父子,亦如世间工匠师徒之间的关系,亦如出家人的师徒关系。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棒下出孝子”,老师手中的“戒尺”就是权威的象征,就是严厉的象征,乃至就是出高徒的象征,只要善用戒尺,必然会有最好的师生关系,必然会培养出最好的学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古带教育课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古带教育课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