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手抄报(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观后感)

作者:教育资讯网 2024-07-23 13:48:16 67

十年来我国资助近13亿学生——次

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手抄报(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观后感)

光明日报记者杨飒

十年来,全国助学总额突破2万亿元,国家资助学生近13亿;

近十年来,全国辍学记录已动态清零。因贫困而辍学已成为过去;

十年来,各学段资助标准逐步完善,17项国家各学段学生资助政策已调整完善26次。

保障民生、温暖民心,学生资助事关教育公平、民生福祉。为了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经过十年的努力,我国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制度。

8月30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财务司司长郭鹏总结道,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现已形成以政府资助为主要投入、学校资助为主的体系。社会资金予以补充,方式免费。是以经济资助为主、有偿资助为补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体系。重点帮助贫困学生和补充优秀学生的奖励。涵盖“奖、补、贷、免、考、补、减”等28个中央财政资助项目。“多项政策组合,每年提供1.5亿人次资助,每年资助金额超过2600亿元,为世界提供中国的学生资助解决方案。

顶层设计

资助政策全覆盖

8月下旬,清华大学开学日,受到校方关爱的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本科生于士杰担任系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大使,热情向同学们介绍学校的资助政策。初级和初级。

事实上,得益于清华大学完善的资助体系,在新生正式入学之前,学校的资助工作就已经全面启动。随录取通知书一起向新生发送《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及资助政策介绍,让新生提前了解学校提供的各种帮助,让有困难和需要的学生获取信息并尽快提供资金。新生入学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从助学金、勤工助学、奖学金、临时助学贷款(“绿色通道”)、困难补助、学费补偿等六个方面获得全方位、立体化的经济支持。支持。

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资助格局逐步形成。郭鹏介绍,十年来,每年财政救助对象人数从2012年的近1.2亿人增加到2021年的1.5亿人,资助范围逐步扩大,规模稳步增长,实现了资助政策“所有学习阶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全覆盖——

资金政策和资金投入向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特殊困难群体倾斜;

两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补贴标准,逐步实现从“吃饱”到“吃好”的转变;

高中阶段,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标准由生均每年1500元提高到2000元;

扩大免学费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覆盖范围,增加本科生国家奖学金名额,完善退役军人教育资助政策。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丁晓浩认为,十年来,学生资助坚持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标准,扩大覆盖面,加大学生资助政策力度。物品。每项资助政策的出台、调整、完善都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既借鉴了留学生资助的一般经验,又考虑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着力解决急、难、急的问题。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十年来,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既包括具有扶贫功能的政策,也包括具有奖励优秀和鼓励引导功能的政策。充分展现了中国智慧和力量,为世界各国学生资助提供了中国样本、中国解决方案。

精准资助

服务效率大幅提升

实现“无一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如何确保对困难学生的识别和救助不落下一个?

精准资助是助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助学的基本方式。

西安交通大学搭建大数据分析与服务平台,全面整合学术工作、教学、招生、就业等16个院系业务系统,同步近6亿条数据,构建多维度学生生活循环增长文件。根据精准的算法模型和学生日常行为特征,在评估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识别,减少误判、漏识别的概率,提高识别的准确率,确保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帮助。帮助,实现精准识别、精准资助、精准帮扶。

在省级层面,河南省全面推行国家资助制度,实行数据定期报送制度,下达《困难学生认定实施办法》,建立大数据比对平台,实现资助管理信息化。开展全覆盖绩效考核,组织奖学金、助学贷款集中审核,制定人脸识别监管系统,推动资助资金纳入发放“一卡”惠民惠农。

郭鹏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定向资助的实施办法:在设计政策时,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资助政策将向欠发达地区、困难专业和急需专业倾斜。国家的。在确定资助标准时,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实行分级资助,加大对特殊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落实资助政策时,建设应用型学生资助信息管理平台,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提高资助数据管理效率。在监督管理方面,逐步形成了教育、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多措并举,确保助学工作更加精准、公平、高效。

助学以信息化为基础。从制定精准认定依据、细化工作流程、建立比对机制入手,精准识别受助学生、摸清底线、精准落实政策,甚至利用技术手段开展“智慧助学”,利用大数据进行通过数据分析等方法找出“隐性资金”。丁小浩认为,目标是从资助标准、资助对象、资金配置、发放时间四个维度落实细化政策,有效实现精准资助;以确保资助资金安全为底线,强化监督考核,使学生资助工作的管理不断完善,学生资助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准确性和准确性不断提高。助学政策落实的及时性明显增强。

支持教育

成长和成功的有力保障

完善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努力提高精准资助和财商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不仅让每一个学生充分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也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贡献。

“学生资助在帮助消除贫困、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丁小豪强调道。

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注册学生共获得资助1472万人,资助金额344亿元。学生资助政策减轻了贫困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实现高质量就业,为阻断家庭经济代际传递奠定了良好基础。贫困。

同时,学生资助不仅保证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安心学习,还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身体素质。郭鹏举了个例子:“比如,国家实施的营养改善计划覆盖了12.38万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惠及3.5亿学生。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1年监测数据,平均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地区男孩、女孩身高较2012年分别增长4.2厘米、4.1厘米,高于全国农村学生平均增长率;农村学生生长迟缓率中西部地区为2.5%,比2012年下降5.5个百分点。

郭鹏特别提到,今年年初成功举办的冬奥会上,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中,91%都是奖学金获得者。此外,通过学生资助政策引导,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林、地、矿、石油等困难专业以及普通专业的吸引力显着增强;数十万资助师范生投身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师资队伍素质显着提高;66万名资助院校毕业生扎根基层就业,基层干部队伍和专业人才结构显着优化。

坚持资助、育人,十年来,学生资助把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作为学生资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保障角度推动学生资助延伸。以开发为主。郭鹏介绍,资助体系从身心发展、道德修养、学业提升、就业援助等方面为受助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关怀和帮助,促进受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身体上,审美上,身体上。“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奖学金评选、助学金申请、助学贷款办理、勤工俭学等方面,深入开展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奋发有为的精神。精益求精和劳动光荣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就业观、价值观。”郭鹏说。

《光明日报》(2022年9月1日版本08)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