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假就被嫌弃(放假被嫌弃表情包)

作者:教育资讯网 2024-06-17 20:43:15 595

晚上11点30分,常瑞轩将台灯的亮度调到最低,躺在卧室的床上看着手机。她突然接到了住在隔壁卧室的父亲的电话。“快睡吧!都几点了?我半夜都睡不着!”因为她睡得晚,除了电话、微信之外,父亲还想了很多办法催她睡觉。

假期里,除了晚睡之外,各种家务事也是常瑞轩和父母吵架的主要原因。例如,主动倒垃圾却忘记在垃圾桶上套上新的垃圾袋,或者出门前没有时间收拾房间等。“总有一些事情值得挑剔。”

一放假就被嫌弃(放假被嫌弃表情包)

有大学生在网上表示,“放假回家三天就被父母‘嫌弃’了”。中青校传媒对全国高校1622名大学生发起了“大学生假期如何与父母相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5.02%的大学生在假期有过被父母唠叨的经历,47.23%的大学生曾尝试与父母沟通,希望增进相互了解。

超80%大学生放假回家被父母“嫌弃”

调查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在假期期间与父母发生过轻微矛盾。其中,73.37%的大学生因生活不规律而被父母唠叨,其次是娱乐时间过多、不帮忙做家务,分别占比57.89%和34.59%。此外,不注重形象、不去亲戚家、不与家长沟通等等,都是造成大学生与家长意见不合、小摩擦的原因。

廖龙瑞是重庆人,在重庆上学。虽然学校离家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而且父母也表达了希望他经常回家的愿望,但廖龙瑞每个学期只回家一两次。回到家后,餐桌上摆满了廖龙瑞最喜欢的脆皮肉、玉米胡萝卜排骨汤、可乐鸡翅。他融入了家的温暖。但由于他在家待得时间较长,“与父母的相处方式突然发生了变化”——“我只知道躺着什么都不做,你不在的时候家里应该更安静”。“早上6点左右他就开始叫醒我,第一次是‘善意’的提醒,第二次他掀开被子,第三次他只是站在我旁边不说话。”-停止。”廖龙瑞有时候忍不住顶嘴。

西北政法大学的王子同也有类似的经历。小到起床洗漱时间过长,大到从早到晚“闲逛无事”,都会招来父母的责备。当正在洗碗的王子童收到同学发来的短信时,她就会停下洗漱,马不停蹄地和对方聊天。当妈妈发现浴室里没有声音时,就会提高声音问她:“你在做什么?还没洗漱吗?”有时,即使她“表现得很好”,妈妈也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反复提醒她。“我从早上就一直在提醒你早点睡,早点睡觉!又是十二点了。”王子同将这种形式概括为“预警唠叨”。

与大一时每天都在手指上数着回家的日子相比,来自广州大学的浩一对今年回家并不期待。“以前回家的时候,父母的‘忍耐底线’基本上是一周左右。自从上个假期以来,我回家只敢睡两天,起床的时间也很少。”在家比考试周要早。”回到家后,我常常两天不睡觉。7点30分,“人体闹钟”叫醒了他,“快起来,吃早饭了。”“刚到家的时候,我的作息时间还没有调整好,如果我不及时起床,爸爸就会在外面吵闹,我得在他生气之前把事情收拾干净。”

去年春节假期,西安交通大学的小徐因为在看网络直播,没有帮家人包饺子。吃完年夜饭,本该是一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的时间,她却被妈妈叫到卧室批评。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小徐和母亲的关系都有些紧张。

父母唠叨的背后是“心碎”

中国青学传媒的一项调查显示,近90%的大学生能够理解父母的苦心。为了在这个难得的假期调整与父母的日常关系,32.27%的大学生尝试与父母沟通,希望父母理解;32.64%的大学生认为父母说的有道理,已经开始改变自己;23.34%的大学生表示尚未采取行动,但有改变现状的想法。

和父母的小摩擦确实给王子童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她明白,唠叨的背后是妈妈对她健康和学业的关心。虽然每次摩擦都让她感到有些不舒服,但王子潼还是让妈妈开心了。“因为我知道自己做错了,所以我不能问妈妈,只能问我自己。”在王子潼眼里,妈妈的唠叨也是他们之间独特的沟通方式。

采取与王子潼同样做法的大学生还有很多。常瑞轩和李米也会采取更加“委婉”的方式来面对父母的唠叨。

有一次,常瑞轩的妈妈回到家,说她的房间太乱了,她有些生气。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常瑞轩都会主动让妈妈休息,“把她手里的活接过来,我来处理。”

每当父母唠叨他时,李密总是转移话题。晚餐吃什么,父母平时想从她那里了解什么,都能解决李米的“燃眉之急”。有时李密也会用歌声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这是我的心跳,我的眼睛不好,无法阻止它。”她会唱出各种前后不一的歌词,妈妈常常被她逗乐。总而言之,在李密的《挑战指南》中,“不迎难而上”往往能化险为夷。

与孩子相处时,大二学生家长徐宁觉得“太难了”。得知女儿要放假,徐宁非常高兴。但当女儿放假回家后,没过两天,她就因为自己不守纪律的生活习惯而有些恼火。“正常情况下,我会压抑内心的愤怒,但我总是想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她,不要这样做。”徐宁认为,假期应该适当调整休息,但这并不意味着无限放纵,应该明智地利用时间,做需要做的事情。

徐宁也担心女儿的健康。“脸上长痘、月经不调,都与睡眠不足有关。”虽然女儿反思态度很好,但执行能力却很差。女儿无数次下定决心,但第二天一切还是一样。

许晴的女儿今年高三了。她想让女儿在等待考研结果的同时,提交简历、找工作,这样她就能做好两全其美的准备。但一再劝说,却换来女儿的怨恨和争吵。“她总是回避这件事,根本不听我和她父亲的意见。”最严重的时候,为了避免问题,女儿在同学家住了三四天。

许晴觉得自己对女儿的唠叨,都是为了帮她找到未来正确的方向。她认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女儿,在即将步入社会时应该更清醒地认识现实,及时调整自己,不要太任性。“有时候看到她一直在玩手机,我心里就很着急,我想让她抽出时间多看点书,如果考研第一关考完了,她就不会再考研了。”赶紧进行第二次测试吧。”但许晴却压抑了许久内心的想法。

沟通理解是化解矛盾的“窍门”

南方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心理成长中心张阿佩在接受中青报·中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文化比较内敛,家长和孩子很少表达内心的感受直接给对方。父母和孩子沟通时,要尽力倾听对方的“弦外之音”,了解对方的真实情绪,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例如,家长的“回来就玩,什么也不做”的表述可能包括“你终于回来了,多花点时间陪陪父母。你也可以和父母一起工作或聊天。”孩子的“你不是叫我回来吗?”可能意味着“我回家是因为我想被你喜欢,而不是批评你。”

其实,父母和孩子都希望能够互相理解,和睦相处。每次回学校前,妈妈总是一遍又一遍地问廖龙瑞生活费够不够,餐桌上摆满了他爱吃的饭菜。“开学前,我妈妈总是不愿意让我走。”这个时候,两个人之间的不愉快就会消失。但廖龙瑞依然没有尝试坐下来和父母好好聊聊。他担心如果不能达成协议,他会说出一些让父母伤心的话。

王子童有点羡慕那些对作息时间要求相对宽松的家庭,但她也很满意自己和妈妈的相处方式。最近,她还“唠叨”妈妈,提醒她晚上看手机要记得开灯。她知道,当妈妈唠叨她的时候,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她自己。于是她决定“改变主意”,定了早上6点30分的闹钟,晚上11点准时入睡。

当被问到是否想解决被“不喜欢”的情况时,昊毅很明确,“当然想解决,但目前看来不太容易,总觉得和人说话有代沟”我的父母,他们不懂我玩的东西,自然关系就疏远了。”他还是希望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难得的假期。

小徐和母亲之间的“冷战”持续了半个月,直到母亲在她生日那天给她写了一封2000字的信,结束了两人之间的僵局。信中写着小徐离家求学后,母亲想对他说的话。平时自诩爱哭的小徐也流下了眼泪。“当时我就跑到卧室抱了妈妈一下,我们聊了两个小时,有抱怨,有谈心,矛盾就彻底解决了。”此后,母女之间的“争吵”明显减少。每次因为狼吞虎咽、玩手机忘记吃饭、睡觉等小问题发生矛盾,小徐都会找到那封长长的信。这封信成了她情绪的宣泄口和处理问题的“伎俩”。小徐说:“‘妈妈牌’鸡汤不仅味道好,功效也一流。”

许晴偶尔也会自责。她总觉得,因为自己仓促表达不满,女儿渐渐产生了抵触情绪。“如果我能回到她刚回家的那天,我肯定不会这么直接说话,我应该慢慢来。”

虽然徐宁不同意女儿的生活习惯,但她还是每天上班前准备好早餐。中午我也赶着下班回来,和女儿一起吃午饭,然后再回去上班。

父母与子女之间因琐事引发的矛盾很难消除,但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是可以将矛盾降到最低的。张阿培说,大学生如果不好意思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尝试在网上表达自己,或者写信。大学生也可以用实际行动来反馈父母。为父母做一顿丰盛的午餐,主动做家务。父母看到了,矛盾自然就解决了。“家是我们彼此给予爱的地方。”张阿沛说道。(除廖龙瑞、常瑞轩外,文中采访的学生及家长姓名均为化名)(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见习记者成斯兰州大学杜祥义中北大学王玉冰)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