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科技创新(双碳目标与能源人才培养)

作者:教育资讯网 2024-06-18 09:12:34 94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体制变革”。当前,在推动这一体制变革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高校深厚的基础研究和跨学科融合的优势,加快构建“双碳”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

高校发展现状与“双碳”目标存在一定脱节

双碳目标科技创新(双碳目标与能源人才培养)

人才发展。当前,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创新意识、跨界能力的“双碳”人才,会给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一是认知不够。尽管有关部门对“双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和宣传,但许多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双碳”的核心本质仍然没有清晰的认识,无法深刻理解其在人才培养活动中的作用。价值。二是整合难度大。一些高校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上,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学科设计调整相对缓慢,对创新人才培养重视不够。他们不知道如何将“双碳”有机地融入到相关人才培养中。活动,尚未形成可行的计划。

学院。目前,“双碳”相关专业数量逐渐增多,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挑战将越来越明显。一是基础专业师资短缺。推进“双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基础师资。但各高校参与“双碳”教育的教师数量较少,且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很多教师本身并没有“双碳”教育的经验。二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限于此前的学科和专业设置,我国尚未设立专门的“双碳”学科领域,与之相关的高水平创新型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专业和课程开发。专业方向定位是否科学、合理、准确,直接关系到“双碳”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质量。虽然我国已提前做出部署,不少高校在“双碳”相关专业和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专业和课程的内涵建设仍需加强。首先是专业的施工质量。目前,国家主要通过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实施一流专业建设计划、推进“保证资质、提高标准、并追求卓越”。接下来,如何在专业内涵建设中恰当体现“双碳”目标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课程建设水平。大学课程的内涵建设主要包括内容体系设计、课程思政方面等诸多方面。如何将“双碳”目标有机嵌入到高校课程内涵建设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提高创新源能力,必将成为又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施协同治理。“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气象、能源、环境、材料、建筑、经济、管理、法学等相关专业学科的协调参与、共同推进。这给我国高校学科协同治理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一是顶层设计问题。“双碳”具有鲜明的交叉融合特点,需要各院系协同工作。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大学在顶层设计和协同治理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二是协同创新问题。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探索科学认识、探讨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更要促进科学传播、凝聚全社会共识。这就需要优化协同治理体系,加强学科交叉建设。目前很多大学在这方面也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加快构建“双碳”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当前,相关高校要把“双碳”目标融入人才培养活动,加强国家目标、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加快低碳产业专业人才培养。一是提高教师思想认识。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培训等活动,鼓励教师思想认识“双碳”目标的重要性,并将其内化为教书育人的动力。二是加强通识教育。鼓励开设“双碳”相关通识课程,引导学生学习负碳、零碳、低碳、脱碳知识,树立绿色低碳理念,加深对“双碳”的理解,真正做到“双碳”。“碳”融入课堂、融入生活。三是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传播绿色低碳教育文化,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化、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为此,高校必须加强“双碳”领域所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是提高基础师资水平。通过举办各类高级研讨会、高级课程等,培养“双碳”领域基础教学人才;还可选派部分教师开展以知识普及、业务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活动。补充基础师资。二是加强人才引进和交流。高校需提前谋划,加大力度引进我国“双碳”领域所需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要借鉴欧盟相对成熟的碳交易人才培养经验,加大海外碳金融和碳管理领域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支持碳金融和碳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三是落实人才区政策,提升高端师资队伍。在“双碳”领域筛选出一批世界级名人和杰出领袖,寻求定向合作。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布局建立一批“双碳”科学家工作室,为高端人才量身定制发展平台,推动我国“双碳”科研尽快进入“世界舞台”。

深化专业和课程内涵建设。锚定“双碳”目标,高校需要持续深化专业和课程内涵建设。一是构建专业内涵建设评价体系。参照一流专业建设规划,高校应构建“双碳”相关专业内涵建设评价体系,如专业目标、师资队伍、配套条件、教学改革、培养质量、专业特色、等,并设计量化指标。二是推动专业优化调整。高校需要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关闭、停办、合并、转让等方式优化调整专业,培育和建设新能源、储能、智慧能源等新兴专业学科,建立“双碳”计划。相关专业方向。三是注重跨专业融合。相关高校可依托现有资源和优势,建立碳金融、碳管理等方向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增设碳金融、碳管理专业和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推动碳金融建设和碳管理专业。加快碳金融、碳管理等领域急需人才培养;立足能源、环境、经济、管理、法学等专业,突破专业壁垒,开展交叉融合创新,支持多专业协作,培养复合型低碳人才。

推动协同治理活动。学校发展要求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高校必须着力构建协同治理体系。一是倡导多方协同培养,进一步完善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如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体系,通过各类专业协办机构,推动学校与企业在创新驱动领域的合作。构建协同发展模式、打造协同治理体系的形式和手段。二是打造多元化协同治理体系。从顶层设计、部门协作实际出发,打造各方深度参与的多学科协同治理体系,推动“双碳”领域教育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开展形成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多主体、强协作”的人才培养体系。共同开发”多元协同运营体系。

《中国教育报》2023年2月6日版本2

作者:姚善吉韩雪媛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