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教育行动计划(中西部教育提升)

作者:教育资讯网 2024-06-22 12:20:57 705

不久前,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正式签署战略协议,标志着双方对口支援工作的又一丰硕成果。

长期以来,作为中国师范教育的排头兵,北京师范大学把对外教育援助作为学校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一套受援方、援助方、地方方合作共赢的教育援助体系。教育和社会发展。新模型。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探索教育帮扶如何“扶马而后行”,为探索构建农村“共同成长”长效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中西部地区教育。

中西部教育行动计划(中西部教育提升)

从“体外输血”到“主动造血”

有效的援助不是派几个老师或专家去教几节课。深度帮扶,就是帮助西方高校实现从“体外输血”到“自产血”的转变。

为解决中西部地区高校“发展渴”,除了提供传统的师资帮扶外,我们更加注重突出人才、学科、载体、平台的立体帮扶。

以援建青海师范大学为例,首先要选好校长。好校长的标准不仅是学术水平高、办学能力强,更重要的是勤奋和奉献。以此标准为基础,我们选举史培军常务副校长担任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史培军同志一直在青藏高原从事科学研究,其专业与青海师范大学的学科建设十分接近。

其次,需要一个好的平台。201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成立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在这个平台上,形成了由7所高校、5个中科院直属研究所、14个省级科研院所等26个单位组成的政校、政研所、校校科研合作责任共同体。部门。文科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帮助青海师范大学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成立了“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形成了涵盖文理各学科的对口支撑平台。在此过程中,促进了青海师范大学师资队伍的培养,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一系列“组合拳”下,青海师范大学发展内生动力得到充分激发。学校综合实力显着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内涵建设指标相继取得突破。

从“被动扶贫”到“主动扶贫”

作为中国师范教育的排头兵,一方面,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研究和解决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是北京师范大学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一部分。无论是扶贫还是对口援助,都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行为,学校必须在这件事上达成共识。对于北师大来说,对外援助工作并不是简单地向外界输出,而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方的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北京师范大学了解青海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平台。在研究地方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路径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反思和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要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即建设中国特色综合性、研究型、领先的世界一流大学。其中,有两个衡量指标非常重要。一是为国家培养一批“四有”好教师,二是为解决中国教育问题提供“北师计划”。

从对口援助到教育扶贫,再到合作办学,所有对外援助都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充当学校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试验场”。为此,学校的扶贫思路也从“被动扶贫”转向“主动扶贫”,改变传统分散的帮扶形式,构建“一省一市一地”立体帮扶体系。县一校”,即主动扶贫。对接青海省、贵州省遵义市、云南省玉龙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幼儿师范学院,挖掘教育帮扶内生动力。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当前,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效。在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教育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责任。乡村振兴归根到底是人的振兴,而实现这一目标最关键的因素是教育。教育是巩固脱贫成果、激发地方内生动力的根本途径。

为帮助西部地区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北京师范大学近年来也积极拓宽帮扶思路,更加注重依靠教育培养为当地“终身服务”的人才,实现从“扶贫”到“乡村振兴”的转变。

在帮扶实践中,我们发现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一线师资普遍缺乏,尤其缺乏有情怀、有能力、有意愿扎根西部的教育人才。为此,我们推出了“致远计划”和“扬帆计划”。我们一方面积极招收贫困地区师范生,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毕业生前往西部地区。一进一出,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帮扶不能做完就走了。“扬帆工程”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鼓励学生深入基层,鼓励师生到县级以下学校或祖国最困难、最需要的地方任教。每年假期,学校资助并鼓励学生到边远、边远、贫困地区寻找校友和“最美老师”。学生归来后,这些案例将被挖掘、整理、加工、搬上舞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引领学生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为了将人才“火种”引入基层,北师大秉承“扶马送顺风”的理念,为这些学生搭建“终身服务”平台。目前,学校正在系统筹备建立“校友帮扶”机制。除了为扎根西方的毕业生提供经济奖励外,还定期提供在线学习服务。此外,学生在西方工作6年后,可以返回母校继续学业。通过这种“持续在线”的帮助,我们可以为西方留住人才。

作者:程建平/本报记者徐谦、张颖口述/采访整理

《中国教育报》2021年3月15日第5页标题:高等教育周刊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