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青少年如何应对网络安全和校园霸凌)

作者:教育资讯网 2024-06-26 04:47:49 661

最近,一首歌曲《孤勇者》火了。这首歌原本定位为流行歌曲,但因为是小学生演唱,所以变成了一首儿歌。

来自北京的家长杨静(化名)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女儿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经过仔细询问,她发现女儿很可能是通过自己无法控制的网络渠道从“奶奶手机抖音”和“课外班网络电视”学到这首歌。

怎样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青少年如何应对网络安全和校园霸凌)

“那时我意识到我和我的孩子可能不在同一个网络世界。”杨静说道。“后来我和朋友谈论这首歌的受欢迎程度,一位中学生的妈妈告诉我,这首歌在中学生中被‘鄙视’,因为‘这是小学生听的’。”

“事实证明,不仅我孩子的网络世界和我的网络世界不一样,而且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网络世界也不一样。”杨静无奈的说道。

据2021年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8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较2019年提升1.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率为70.4%。学前班小学生首次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达到33.7%,并逐年上升。

可见,青少年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家长、学校、社会如何管理和引导青少年使用互联网,已成为社会各界需要关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青少年正在“接管”互联网

不久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地方中小学转为线上教学。每当一个城市发布涉学公告时,网友们都会抱怨并讨论是否返校。

当所在城市宣布恢复线下上课时,张青(化名)忍不住在网上表达自己的感受:“太好了,终于到了回学校的日子。”张青的孩子正在读小学一年级。在家给张晴的双薪家庭“增添了很大的压力”,现在她终于可以重返学校了。

发完这条网络消息后,张青在网上和一些“志同道合”的网友聊了很久。突然,网络平台推送给她的信息渐渐变成了“求改变”、“可不可以不回学校”、“不想回学校”……

“我觉得很奇怪。怎么会有家长不想回学校呢?”点进去后,张青才发现,这些不想回学校的帖子都是小学生、中学生自己发的。一听到返校的消息,习惯了在家生活、担心学习考试压力的他们,就开始扎堆在网上吐槽。

“以前,我理所当然地认为网上的每个人都是成年人,但那天我看到的时候,我发现网上的‘朋友’、‘姐妹’竟然有很多都是小孩子。”张青说。

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统计,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99.2%,远高于我国整体互联网普及率64.5%。未成年人首次上网年龄持续降低,10岁及以下开始上网。人数比例达到78%。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的娱乐、学习、社交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这一代青少年是网络土生土长的,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然而,如何面对、引导、管理、保护如此庞大的群体,成为众多教育、法律、互联网领域专家学者关心的重要问题。

7月9日至1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首届青少年互联网大会上,作为一个6岁孩子的父亲,腾讯微信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斌感叹,每次看到自己的孩子熟练地玩着自己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当他们寻找自己想看的在线内容时,或者当他们打开父母手机上的应用程序并熟练地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时,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什么这意味着成为数字原住民。

“这和我们小时候不一样了,现在孩子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数字化工具了,我相信以现在的科技发展速度,他们未来的数字化水平将超乎我们今天的想象。”张斌说。

教育部原副部长、教育部相关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卫红在会上表示,对于数字时代的“原住民”青少年来说,他们享受着数字时代带来的各种福利,资源丰富且变化迅速。数字世界也给青少年带来了许多挑战。“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特别是科技创新教育在今天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青少年网络素养现状:认知行为能力高,印象管理能力低

作为当前互联网人群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如何?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青少年网络素养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网络素养总体平均得分为3.56分(满分5分),略高于及格线,有待进一步提高。网络价值认知与行为能力维度得分最高(3.93分),网络印象管理能力维度得分最低(3.03分)。

具体来说,女生在网络注意力管理能力、网络价值认知和行为能力等几个维度表现相对较好。男生在网络信息搜索和利用能力方面表现较好。随着年级的升高,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网络素养水平分别提高,但高中生的网络素养水平最低。网络注意力管理能力、网络价值认知和行为能力素养随年级下降,而网络印象管理能力和素养随年级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显示,每天平均上网1-3小时的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水平最高。随着每天上网时间的增加,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水平逐渐下降。互联网注意力管理能力、互联网价值认知和行为能力素养随年级下降,而互联网印象管理能力素养随年级上升。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全指出,“赋能、赋能、意义是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赋权意味着主动而非被动地保护互联网;赋能,网络素养教育是一种能力建设教育,让互联网真正为青少年所用;赋予意义,就是要开展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的网络素养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

当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他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网络素养?

“当我们还在谈论Z时代的时候,现在的孩子已经是2010年以后出生的人了,也就是‘时代’。在这个智能时代,孩子一出生就在探索网络世界。”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董艳说。

董艳认为,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应具备四项网络素养。“第一是要有敏感、敏锐、正确的信息意识;第二是计算思维,遇到问题不慌张;第三是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第四是有信息责任感社会。”

“面向未来,每个青少年都会面临三个世界:一个世界是真实客观的外部环境;第二个世界是日益丰富的网络世界,一个虚拟符号的世界,但我希望它更能代表每一个孩子的构建通过网络互动形成内在的知识体系、内在的信仰体系、与他人的内在关系体系;第三个世界是孩子的精神世界,需要大家更多的关爱。更坚强、更有眼光、更温暖,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闪闪发光、发光发热。”董艳说。

青少年上网行为管理不仅仅是“收手机”那么简单

如今,有一个很常见的场景:小到两三岁的孩子就已经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点击找到自己想看的动画片,但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却拿着智能产品,不知道去哪里找开始。让这些自然沉浸在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学会使用网络、正确理解网络、在网络上保护自己,对于老一辈的网络“移民”来说,实属不易。

中国网络安全协会副秘书长赵宏志表示,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青少年首次上网的年龄越来越年轻化。网络空间是现实的延伸。现实中,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不良行为已大量转移到虚拟世界。网络世界已经发生变化,非法网络行为甚至针对城市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比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危害更大。

“近年来,电信诈骗、不良信息、个人隐私泄露、网络成瘾等事件在青少年中频发。从层出不穷的典型事件来看,青少年权利的侵害已向网络空间蔓延,影响深远。达到后果。”赵宏志认为,虽然我国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不断提升,但青少年网络防护仍存在不少差距。监管对象多针对互联网行业。家庭、学校、社会等主体的责任和规范不明确。互联网行业自律尚不明确。处于探索阶段的,大多是在媒体和公众压力下采取的危机公关行动,未能形成统一、有效、长期可持续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近年来,无论是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还是各大网络平台开展的青少年网络账号管理、青少年模式等规范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保障了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和网络安全。程度。

然而,规范青少年的上网行为,防止其健康成长受到伤害,并不仅仅是依靠“收手机”、“打卡”等技术限制那么简单。除了保护和监管外,青少年还需要通过引导和教育建立全面的网络素养。对于家长和学校来说,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辨别“香花”和“毒草”。

“如何引导、教育青少年,可能比保护更重要。不良作风的根源是意识,必须用教育来解决意识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李国杰说。

李国杰表示,很多国家都在研究内容过滤技术,包括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机构,现在已经越来越先进。然而,内容过滤技术再先进,也无法取代对年轻人辨别“香花”和“毒草”能力的培养。

“质疑和批评是科学精神的本质,所以要注重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分析判断、选择运用信息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好与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未成年人受到网络有害信息的伤害。”李国杰说。(记者叶宇婷)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